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
      康平县地处辽宁省最北部,属沈阳市辖县。地理位置处于北纬42°31ˊ,至43°02′,东经122°45′,至123°37′,东隔辽河与铁岭市昌图县相望,西邻阜新市彰武县,南接法库县,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毗邻,距沈阳120公里。全县区域面积2175平方公里,35万人口,其中农业人口26.7万人,有汉、满、回、蒙等19个民族。 地方财政收入3276万元, 农民人均收入1391元。
  康平历史悠久,风光秀丽,这里的先民曾以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秀色引为自豪。这里丰富的资源、绿色的环境、纯朴的民风、优惠的政策,是今日康平的最大特点。
      开放的康平,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示在世人面前。现代化的城镇已具雏形,街道整齐、高楼林立、交通发达、通讯便捷,城乡市场繁荣,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各行各业兴旺。投资1.2亿元的电解铝厂,生态养殖、种植等一批绿色农业项目倍受世人瞩目,煤炭、纺织、造纸等重要工业项目正在崛起。
   今日的康平,起步稳健,2173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片潜力巨大,待开发的沃土。适逢世纪之交,勤劳、纯朴、热情的康平人民诚挚地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康平旅游观光、开发项目、经商办厂。您的投资将会百分之百地获得收益,您的莅临将会百分之百地得到回报。
 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,全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,沈阳市十五大旅游景点在县内有两处,其中;卧龙湖是辽宁省最大的淡水湖泊,景色宜人;金沙滩白沙滚滚,具有远古大漠风光。辽代古塔、清朝王陵、百里辽河大堤、万亩松涛、黑山风景区等景点,集观光、游假为一体,是人们的理想旅游之地。
  城市环境优美整洁,块区规划合理,布局整齐,基础设施完备,正向辽北城管一流填迈进。全县交通事业发展迅速,城乡公路四通八达,203国道贯穿县境,铁路抵达县城;通讯手段先进,平均每百人有程控电话14部;有线电视覆盖城区;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0平方米;县城内有省级重点高中一所,体育场、文化馆、影剧院及宾馆、酒店、音乐茶座等文体娱乐服务设施一应俱全。

   康平历史悠久,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,已发现20处,文化标本丰富多彩,属新乐、红山文化系统,证明约7000年前已有人类聚居,从事农耕狩猎。青铜时代遗址,发现71处,遍及全县各地。辽金时期,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发展。被发现的辽金城遗址已有6处。县城东南22。5公里,辽河之滨的辽代棋洲城遗址清晰可辩,辽代千年佛塔巍然耸立。明弃为“辽东边墙”以西之地,境内渐荒芜。清初为蒙古达尔罕、博多勒噶台、宾图三王旗地。划在柳条边外,属“禁封”之地,为蒙古族游牧地区,人烟稀少。1802年(清嘉庆七年)开禁,招民垦荒,大批河北、山东移民前来开垦落户。1828年(清道光八年),博王双益地局在境内征地324157亩,承种佃户7564户。
 
 康平建治前属昌图府,因地面生齿日繁,流民耕种殆遍,地方辽阔,蒙民兼理,昌图府鞭长莫及,1877年(光绪三年),设康家屯分防经历,1880年(光绪六年)6月,清廷批准建县。设治康家屯,故名康平县,意为康乐太平。
 建县时,县境北至郑家屯,南至法库门,西至苏白地,东至辽河,行政区划辖辽河西十二社,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。1902年(光绪二十八年)建辽源洲,1907年(光绪三十三年)建法库抚民厅,先后将北、南两块地域划归辽源和法库,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。
 
 康平建县后,人口增加,生产也有发展。1909年(宣统元年),全县耕地84。4万余亩。1899年(光绪二十五年),开始有制酒业,1911年(宣统三年),创办贫民工艺厂,民间制碱、制油、瓦盆业均有发展。县城和哈拉沁屯(今张强镇)建成商业集镇,1909年粮食贸易额7000余吨。学校从无到有,1908年(光绪三十四年)有小学堂2所,初等小学堂17所,学生465名,清末就学识字儿童占学龄儿童18。6%。
 
 清末,帝国主义入侵康平境内,在县街设立教堂。1899年(光绪二十五年),快马周生、董凤鸣组织义和团活动,宣扬“灭洋保国”,赶走教堂神莆。1903---1905年,日俄军队在境内辽阳窝堡、陶岱屯等地多次交战,劫掠民财,当地土匪亦趋利往投,假其善号大肆劫掠,田地荒芜,十室九空,人民饱受侵略战争蹂躏。
 
 中华民国成立后,1913年(民国二年)设康平县行政公署,知县改成知事。隶属奉天省洮昌道。1923年,实行区村制,全县划8个区,辖887个村屯。1929年(民国十八年),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,知事改称县长。1931年实行新村制,辖9个区,55个行政村。
 
 民国初年至“九。一八”事变,凡二十年,康平农工商各业略有发展。全县耕地比清末有所增加,1930年统计为134万余亩。但由于水灾频仍,农民既向官府纳税,向蒙王地局交租,军阀战争,又要支应钱、粮车夫等“军需”,负担日重,农业生产步履艰难,农作物产量低。1919年(民国 八年),始有朝鲜族迁入种植水稻800亩。工业多为手工业,1915年(民国四年)有油坊13家,县街华丰织布厂也与同年开业。其后,西三家子煤窑、县街石印局、砖窑等相继开办,1930年县街有织布厂3家,铁木、皮铺、染坊、磨米等作坊10家。商业亦有所发展,县街商号由清末30余家 到1930年65家,哈拉沁屯商号兴盛时(民国十五年前后)有80余户。1926年该地年交易粮谷达万石(2500吨)。县内6条主要大车道,有4条先后加宽到4米,水路运输开辟孟家船口,经营漕运。1918年(民国 七年)架通康平至法库电话,1923年成立康平县地方电话局。文教事业有较大发展,县街设立阅报所、图书馆,1913年创办初级本科师范,培训了一批师资力量,1915年设立县已种农业学校,开创实业教育,1923年成立县立中学,并先后开办了女子师范讲习科及女子小学等。
 
 

   地处辽河流域,属北温带大陆气候,年平均气温6.9℃,最高气温36.5℃,最低气温-29.9℃,年平均日照时数2867.8小时,10℃以上积温在3283.3℃,无霜期在150天左右,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,地下水开发量仅为8000万立方米。地势特点为西高东洼,南丘北沙,地貌可概括为一水二草三林四分田。